庐江郡、庐州、庐州府渊源考
“夫庐州所以名‘庐’者,以庐江郡而名之也。”
——清·嘉庆《庐州府志》(卷一·沿革志)
郡,古代行政区域名。庐江郡,秦末,以境内有庐江水而名。
庐江,古水名。在古籍文献中,最早以河流名记述“庐江”的文字有三:
其一,《楚辞·招魂》:“路贯庐江兮,左长薄”;其二,《山海经·海内东经》:“庐江出三天子都,入江,彭泽西。一曰天子鄣”;其三,《汉书·地理志》“庐江出陵阳东南,北入江”。
然此“庐江”源出何处?流经何地?沿革至今为何水?数千年来,一说是今江西境内的乐安江,一说是今安徽皖南的青弋江,还有一说是源于庐山北麓之石门涧即古庐江。众说纷纭,难以确指。
时至当代,著名历史地理学家、复旦大学教授魏嵩山,于上世纪50年代经实地勘查、严谨考据,历时十余年撰《<山海经>庐江考》:“《山海经》庐江发源之‘三天子都’或‘天子鄣’,即今皖、赣两省边界率山,其江上游为今江西乐安江,下游则今波阳县西北穿过波阳湖至庐山东麓与赣江汇合,然后北流于湖口县西注入长江。……庐江、庐山本‘山水相依,互举殊称’。然其所取名为‘庐’,又自当别有原因。秦汉以前,此地为越族所居,‘庐’字或系越语,惟其义今已无法了解。”此说虽仍存争议,但基本上得到学术界的多数认可。
展开全文
史载:秦始皇统一中原,废分封,推行郡县制,全国设置36郡。后相继打败匈奴、南越,收复两广,全国又调整增置48个郡(约900至1000个县)。庐江郡就是于秦末,分九江郡江南西南地区置,以境内有庐江水而名。时庐江郡辖今江西全境和今安徽黄山、宣城及芜湖南部地区,郡治(首府)番县(今江西鄱阳县)。秦亡,楚汉相争(前206~前202年),庐江郡属(楚)英布的九江国。
汉初,承秦旧制。高祖刘邦在整顿秦郡县制的基础上,实行郡县与分封并存的地方行政区划管理双轨制,全国设置郡和王国。高祖四年(前203),英布降汉。五年(前202),分庐江郡西南部增置豫章郡,并以九江(今合肥、滁州地)、衡山(今六安、安庆地)、庐江、豫章等四个郡为淮南(王)国,封英布为淮南王,都六(今六安市区北西汉故址)。后英布(前196)谋反被诛,汉高祖改封小儿子刘长为淮南王。
西汉庐江郡图
元代庐州(路)境域图
清·嘉庆《庐州府志》载庐州府境总图
辛亥年农历九月十九日(1911年10月28日),合肥光复,废道。民国元年(1912)一月,废庐州府,存附郭合肥县,直属安徽省。
至此,庐州、庐州府,作为行政区划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。
但是,“庐州”,作为历史地名,其丰实厚重的文化底蕴,尤其是以庐州为代表的庐州文化,虽穿越千年的时空,但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芒。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,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。
今日之庐州,作为安徽省会城市合肥市的别称,在新的历史时期,揭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。
文稿源于《中国地名》;作者:汪德生
来源:《中国地名》作者:汪德生
编辑:汤贤生
校对:方鹏程
审核:苏 荣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